首页 > 哲学 > 婆罗门和佛陀的思想联系

婆罗门和佛陀的思想联系

2011年3月21日 22点40分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伟大的印度婆罗门神秘主义认为个体的灵魂是可以和世界的灵魂合为一体的,这或多或少收到人从本质上要优于感性世界的思想的掌控。它其中包含了一个非常傲慢的精神。婆罗门思想中要求这种专心致志进入世界灵魂的境界和佛教的解脱思想是毫无关系的。灵魂并不是逃离感性世界,而是以光荣和崇高的方式和它告别,因为它已经看穿了感性世界的幻象,洞悉它不过是归属于永恒不变的存在而已。和婆罗门教一样,佛陀(Buddha)也是主张对生命及世界的否定观的。只是这种否定在佛陀那里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佛陀看来,感性世界不仅像婆罗门教理解的那样只是存在的一个无意义的现象,他还走上了完全背离感性世界的道路,因为根据他的经验,感性世界是痛苦的,是无法给人以能够找到的满足的。所以在佛陀的思想中,优越于感性世界的思想被从痛苦的感性世界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所取代。前者是想超越,后者是希望从感性世界中脱离。两者都是否定的世界观。

佛陀放弃了与婆罗门合为一体的神秘主义思想。他不愿意去相信一种永恒的存在,而是认为,真正的解脱只有在存在的结束,即涅槃中才能获得。同样的,婆罗门教和佛陀都相信,在他们的同时代的人们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那样的洞察力和力量能够彻底得背离现世,以他们认为的唯一有意义的方式生活。其他的芸芸众生还是那样生活着,就好象感性世界是个幻象,生命其实并不真正有意义的巨大奥秘还没有为人们发现。他们给人以自由,争取着自由,他们教育孩子长大,他们从事农耕,他们进行商业贸易,他们追逐着幸福,财富和权力,他们统治与被统治,他们发起战争互相攻击。在所有的这些事情中,他们都停留在本来早就可以放弃的对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观上。由于他们还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所以也还认可伦理观的效力。一个达到了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婆罗门教徒可以自豪地宣布,他已经脱离一切行为那样,完全地超越了善恶的是非评判,并且由于无为已经放弃了一切义务。而世俗中的人要过他们正常的生活,所以不得不承担各种义务,在善与恶中做出选择。一种已经完全抛弃了伦理,另外一种不得不在伦理的范围里生活。

奇怪的是,无论是婆罗门教徒还是佛陀都没有对众生停留在他们的行为和追求中提出抗争,而按照他们本来的认识,这应该是一种会导致非常严重后果的错误。他们寻找到这样一种解释。他们发展出一种再生(Samsara)的学说,也称为灵魂转世说(Metempsychose)。这种“人不断地进行着一系列尘世生活的理论”不属于最古来的印度思想,因为在吠陀赞歌中找不到这些。在远古的时代,人们希望逝者能达到神灵所处的天界。直到《奥义书》中,才出现关于重生的学说。它可以追溯到一段关于逝者进入极乐世界的神话,在神话里,每月的月盈和月亏被解释为月盈就是吸收了人间的灵魂(中国的鬼节?),而月亏时则是将吸收的灵魂再次送入天界,或者是通过降雨让它们重回人间。这种学说带来一种解释:很多人还处在幼稚的对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观当中,他们还没有通过轮回达到一种能够具有洞察对生命和世界的否定观的认识的能力。但总有一天,他们会获得这样的能力和洞见。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
您必须在 登录 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