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烈火 眼如灰烬
上午听了林清玄的讲座《从人生最底层开始》。林先生其貌不扬,但是演讲气质和技巧确是一等高手。年近六旬的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谈一个半小时,讲自己的人生经历,现场笑声掌声不断。在谈到写作技巧时,林先生说他的八字真言是“心如烈火,眼如灰烬”。内心时刻保持敏锐,思绪千万,但是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经过非常冷静思考,反复修改得来的“最好”的文字。这八个字也是我此次讲座最大的收获之一。放开来想,这八个字不仅是写作的技巧,为人处世何尝不是如此呢?先生讲话旁征博引,风趣幽默,我深为佩服。晚上坐在书桌前,白天的烈火已经散去,我想可以冷静的回顾上午的讲座。来听讲座的人十之八九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非常认真的做笔记,情绪跟随林先生的讲演发生不断变化。这说明林先生的讲演内容和技巧俱佳。到底林先生在这段时间讲了哪些内容呢?细细想来,主要是讲先生个人的奋斗史和取得的荣耀。林先生是农家子弟,经过艰苦奋斗年少成名。在同样以奋斗和机遇著称的深圳,这些内容自然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有不少人有同样的经历和希望。随着这些小事的推进,林先生慢慢推出一个个悟出的小道理。贴近生活的道理是较为容易让人接受的,这是听众掌声不断的原因之一。如果单从这场演讲来看,是非常成功的。
问题是我是个喜欢追根溯源的人,回家后上网认真查找了林清玄先生的一些相关信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谷歌的搜索结果中,所有的简体中文网页都是介绍林先生的荣誉和著作,而在以公正真实著称的维基百科上却让我看到林先生更多的一面。林先生成名后,抛弃了结发多年的原配妻子,找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新欢。而在和这位新欢夫人结婚三个月后,她和林先生的小孩就出生了。据说台湾的妇女界当众烧毁林先生的书籍,怒斥其为骗子。林先生在台湾的影响一落千丈,最后不得不来大陆发展。结合我上午听林先生演讲时提到的已在国内讲演近十年,历经二百多个城市,说明维基百科上的信息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被标榜为“心灵导师”的林清玄先生就是伪君子一个了。这里的伪,是指他告诉别人的“真爱与坚持”和他自己做为的抛弃原配另结新欢是截然不同的。为生活所计,来大陆“跑穴”赚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回头看看上面提到的简体中文网页搜索结果,几乎所有的都没有提及林的婚姻经历,它们所记录的是林到哪些著名大学,哪些大城市的图书馆,哪些重要的大企业做讲演的报道。这里来分析一下,上面提到的大学,图书馆和大企业拥有大量的金钱,他们需要的是一张高级的文化名片。当一个“落难”的台湾名作家来到大陆,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提升自己名利的机会啊。某某某单位请到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讲座,仿佛某某某单位一下子和林先生一样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地位,即使没有,看来也差不太远了。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些机构更重视的是自己的名利,他们利用大众世俗无聊的口味来迎合大众从而拔高自己。我这样说或许是过于偏激了,因为这种事情现在比比皆是。而为“五斗米折腰”的文化人也屡见不鲜,一个地方臭名昭著了,换一个他人不知底细的地方扮演另外一个自己,依然是金钱,荣誉围绕。这种生活是种非常美丽的诱惑,很难有人去彻底抗拒。一边要名,一边要钱,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和。那么大众呢?他们在这场戏中扮演了是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冷漠的看客,无知且无惧,他们来听林先生的课,大多数是抱着一种羡慕的心理,有几个人能有一种纯粹的求知渴望?依我看,他们大笑拍手,仿佛自己已经是林先生的知己,能和林先生在同一层次上对话。这是多么愚蠢且愚昧的想法!这些可怜的配角演员们在跑龙套做背景的同时,也偷偷的抱着一种和主角同样的求名心理: 不知道会在哪一次酒足饭饱后可以炫耀,我听过林清玄的课,然后举几个课上听来的幽默例子,博来各位酒友一笑。此刻,仿佛他心里也自认为已经和林先生一个层次,他就是林先生了。
我敬佩林清玄先生的才识,惋惜林先生的德修。一个言行不一的人,是不值得我们所如此推崇的。或者说,我们推崇的是名和利,而林先生恰好是合适的代言人之一。林先生上午所云的禅理,平和之说,可能是多次在两百个城市重复的空话。我估计其他城市的情况和深圳差不多,有多少听众真正懂得禅理和信仰,能与林辩论的?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渴望知识,当知识来临时,我们有时显得无法去分辨。但是可悲是永远不去分辨,永远都去盲从。说句毫不客气的话,林清玄先生上午的讲演只是重复多场的现场版录音,走个过场,赚钱出场费和推销个人而已,并不是如他在讲演中表现的如同大彻大悟的圣人一般,他是个依然“站在桥上”的凡夫俗子。晚上我多次想到同一个场景,当林清玄的原配夫人看到林在国内到处演讲,处处受追捧,大谈人生爱情禅道和成功,不知道内心感受如何。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谢谢林先生,毕竟通过你的讲述,我知道了有“心如烈火,眼如灰烬”八字真言。当然,在你我眼里,对方都是灰烬。
TVBS 2010年4月3日新闻: [独家]“又见林清玄”! 婚变匿迹 广告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