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狄青’

铜面将军今岂无

2011年3月9日 没有评论

北宋时期的猛将狄青,喜欢在战斗中披头散发,戴一铜面具。在对西夏和平定广西侬智高的数次战役中,狄青战功累累,威名远播。据记载,在狄青率领大军打败侬智高并进驻邕州(现南宁市)时,宋仁宗狂喜之下说道“速议赏,缓则不足以劝矣”。狄青升至枢密使,这是宋朝武将中最高的官衔,当时可谓位极人臣,显赫一时。可是在四年后,狄青被迫引退,并被外放到陈州(现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任知府。一年后在“惊疑终日”中郁郁而终,年近四十九岁。为何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千军万马之前都未胆怯退让,为何在高官厚禄的优裕中却终日“惊疑”?这还得从仁宗庆历新政失败说起。在狄青出任枢密使的十年前,由范仲淹,富弼等大臣发起的庆历新政极大触动了旧官僚势力的利益,最后在强烈的反对之下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等人被称为庆历党人,他们不是遭到排挤,就是被外放。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在这个时期写下的。狄青是在宋朝与西夏李元昊战争中,受到韩琦和范仲淹赏识和提拔的,即有所谓的知遇之恩。范仲淹更是倾力培养,甚至亲自送给狄青《左氏春秋》,期待他成为宋朝的吕蒙。新政失败后,虽然范仲淹在朝中失势,但他培养出来的狄青仍然是当时北宋对付西夏的关键人物,所以狄青并未受到党争的影响,甚至因为军功的累积而不断晋升。在平定广西升任全国最高武官后,那些当初反对庆历新政的人发现狄青已经成为最大的威胁。他受到皇帝的宠信,手握全国的兵权,他有足够的机会和足够的权力去为恩师和朋友范仲淹等人去翻案。想到这里,这些人意识到必须将狄青整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说狄青有反意,“以武臣掌机密,而得军情,于国家不便”,这是皇帝们最忌讳,尤其是宋朝皇帝最忌讳的。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就是武将出身,后来因黄袍加身而荣登大宝。先例一开,难说后面就没有武将依葫芦画瓢。于是,谣言就出来了,什么狄青家里的狗长出了角,狄青在什么什么地方穿了黄色的龙袍,件件事情都有鼻子有眼,由不得不信,尤其是在迷信的古代。传的人多了,传的次数多了,谣言就变成了证据,皇帝由开始的不信变成将信将疑,狄青的日子就变得不好过了。据说狄青在任陈州知府时,朝廷每半个月就派人前往仔细查问一次。当时南方已经安定,辽国与宋朝多年和平未战,西夏也在多年与宋朝的战争中大耗元气,无力发起强大的攻势。狄青已经不再是当初不可获取的人物了,他是被为是庆历党人的同伙和对皇帝构成威胁的人而必须被铲除。狄青读范仲淹送给他的《春秋》应该也有十几年了,不要说非常理解,至少也是熟读多次了,他知道主君疑心是多么的可怕,他过去显赫的军功都成为现在沉重的精神负担,“终日惊疑”就是可以想象的情形了。明朝文人杨维桢有诗叹曰: “宾州海月光团团,剑花火树烧烂斑。将军如内客未散,捷书已夺昆仑关。当时谏官疑武士,岂知办贼遽如此。於乎!铜面将军今岂无,世无承相庞公甘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