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天道’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06

2011年4月28日 没有评论

《诗》《书》《左传》《国语》中,言天、帝之处甚多,多指有人格之上帝。虢国太史史嚚(嚚,音吟。注意,不清楚全名是“史嚚”,还是因为是太史,所以将职位加在单一的名字“嚚”前面。)《左传》中记载此人曾预言虢的灭亡:“虢其亡乎!吾闻之: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国语》云“虢国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执钺立于西阿(阿,音额一声,凹凸处,此处可能意为山坡)。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尔门。”公拜稽首。觉,使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蓐收,传说中掌管秋收秋藏的西方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城。”从史嚚的回复可以看出,杂占中的“众占非一,而梦为大”,古人对梦所感知到的东西相当重视。我觉得《左传》和《国语》关于史嚚的记载略有矛盾。《国语》中的史嚚明显有“听于神”的倾向;而《左传》中此人劝阻国君不要迷信于神。又或者是《国语》中史嚚知道虢国公迷信神,为了能挽救虢国而采用君王所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回到正题,从史嚚的回话可以看出,神也是有等级和秩序的。蓐收是神,但是他听从“帝”即最高上帝的命令。当时人们关于神仙的设想,还是赋予了神以人格,并以人格化的社会猜度和构建“神”的社会。冯友兰先生说,此正中国一般平民之宗教的信仰,盖在古而已然者。

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无可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最高之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为性”之天是也。《诗》《书》《左传》《国语》中所谓之天,除指物质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

我认为中国皇帝的另一种称呼“天子”中的“天”意为“皇天上帝”,即上帝的儿子,降临到人间并为“人间之王”。有趣的是,皇帝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能呼风唤雨,千变万化且长生不老的神,遇到洪旱灾害,还是得登坛祈求。这说明皇帝不是神,但是他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始皇玉玺所刻文字)”,所以有了一个半神半人的形象,也就符合“神”和“民”的中间人角色。在其他国家也有国王或君主以“上帝之子”自称,但是像中国连续使用这一称呼达数千年之久的,却也寥寥无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粗略认为是“天”的多义性和中国近千年来未向欧洲成立严格的宗教国家两个原因。“天子”不仅是统治者,而且成为支配世界运行的神秘力量,或者“道”在民间的化身和代言人。对于这个“天”和“天之子”,随着王朝的更迭,各种宗教的此涨彼消,君王无法解释清楚,民众也无法弄明白。既然无法很难说明,那么就不要耗时伤神,继续采用先前的称呼好了,反正用起来方便,说起来似乎都能大致理解。

从以天地神鬼到阴阳五行说解释宇宙现象,虽然后者仍不免笼统婚论之讥讽,但这不失为具有开明意义的进步。《国语》范蠡(音立)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容。人事之起,弗为之始。…惟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完,不可强成。…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地之成利。…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范蠡尝试用更为朴素的观点来解释宇宙,他的话已看不到鬼神思想的痕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