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将哥舒翰
唐诗有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里的哥舒就是唐朝名将哥舒翰。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奉命接替封常清和高仙芝镇守潼关。据史料记载,封常清和高仙芝因为不肯贿赂监军边令诚,遭到边令诚的诬告“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最后两人被唐玄宗处死。封、高二人在唐军中战功赫赫,名望极高,玄宗如此之快的处决两人说明他又急又恨的心情已经到了极点,而封、高制定的扼守潼关坚守不出战略根本不合玄宗的心意。我不认为唐玄宗和他的大臣们都是愚笨无知之人,在斩杀两位大将后必然会暗暗后悔,对形势重新进行评估。姑且不论他们的分析结果如何,但是至少开始时急于反扑的心理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哥舒翰带病去潼关上任,他是赞成前任防守待援的策略,我认为以他的经验,他在上任前势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向玄宗奏报一些自己对局势的分析和建议。此时玄宗也不可能拿着封高二人的事情来威胁帮助他守卫京师的哥舒翰,更可能是好言安慰和鼓励,所以,甚至很有可能哥舒翰从玄宗那里已经得到了某种授权和保证。后来,哥舒翰上任潼关后,据说受到杨国忠的屡屡催促,而“被迫”出兵进攻叛军。我觉得是不是“被迫”值得怀疑。杨国忠被认为是大大的奸臣,那么是不是奸臣所有的意见和建议都是错的呢?会不会有人故意把责任都推到杨国忠身上,而忽视作为三军主帅哥舒翰的责任呢?哥舒翰作为潼关守将,即便要调动大军进攻叛军,也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和突然事件应对措施。当进攻不顺的情况下,守城部队还是有能力将地势险要的潼关保住的。据记载,哥舒翰在出征前料到此行必败,挥泪于军前;而出征后,哥舒翰在黄河船上看到对手崔乾佑人数较少,下令全军冒进追击,最后中埋伏被全歼于灵宝附近的山隘之中,哥舒翰本人也被俘虏。哥舒翰为什么要冒进?而且潼关到灵宝一线的地形十分复杂,四处是山,很容易设伏。久经战争的哥舒翰为什么要孤注一掷式用二十万大军追逐四千敌军?难道因为他要兑现出事前“必败”的诺言?结合哥舒翰被俘后立刻投降安禄山,这是不是哥本人的一种阵前投敌的预谋?哥舒翰如果真的是忠于唐玄宗,而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必须出征,也考虑到出征失败可能性较大,那为什么不能事先做好一些善后的措施,比如进攻保持缓慢的节奏,同时争取等待各处的援军,或者安排足够的兵力防守潼关?潼关是长安唯一的屏障,哥舒翰怎么可能不知道丢了潼关的后果是什么呢?即使被迫进攻叛军失败,只要能守住城等到援兵,局势就会有起色,这些哥舒翰应该都能想到。真相已不可考,大部分的失败责任都被认为是唐玄宗和杨国忠的急进,而哥舒翰的临场错误指挥和变节投敌却鲜有提及。我无意为杨国忠正名,而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题目中那位传说中的唐朝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