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终于痛下决心买了一块SSD用于笔记本硬盘升级。先安装Windows7,专为写PPT用,然后安装Ubuntu16.04。我觉得奇怪的是,Ubuntu官网上没有列出16.10的下载,还是保留的16.04版本。我之前是从15.04升级到15.10,然后再到16.04,现在全新安装16.04,有很多东西需要微调。首先是Chromium浏览器中高级网络配置无法像以前一样直接设置,会提示“在受支持的桌面环境中运行google-chrome时,将使用系统代理设置。但您的系统不受支持,或启动系统配置时出现问题。但您仍可通过命令行进行配置。如需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功能和环境变量,请参见 man google-chrome。 ”,这让人有些恼火。网上有人贴出用命令行后加–proxy-server=”socks5://127.0.0.1:1080启动,但是我不希望每次都要打开命令行,我希望点击桌面图标就能执行。找了一些资料,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 cd /usr/share/applications
# sudo vim chromium-browser.desktop
将其中的“Exec=chromium-browser %U”行后加入“–proxy-server=”socks5://127.0.0.1:1080″
# Exec=chromium-browser %U --proxy-server="socks5://127.0.0.1:1080"
然后打开浏览器就可以了。另外,今天上班启动Ubuntu时,发现只能在图形界面下工作,无法按Ctrl+Alt+F2切换到控制台,后来重启系统就好了(找到原因了,更新NVidia显卡驱动就好了)。昨晚安装Windows7的安全补丁,到早上看竟然蓝屏了。这个影响不大,以后主要的工作系统还是Linux。
(原文)周末午后的一家平价咖啡厅中,几位年轻客人说话的音量之大,就算不想听,还是传进了其他客人的耳中。
“那个人根本没什么实力,运气好而已啦。“
”我只是没有认真,不然根本就轮不到他。”
“你们不觉得,他长的其实真的不讨喜吗?“
我其实觉得他很假,而且能力真的还好。
听起来,似乎是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比他们更好,於是心有不甘下,就聚在一起好好的「批评」一番。起初每个人都咬牙切齿,直到好好的批评完一轮后,情绪才借由同侪的力量得到了纾解,得以稍歇片刻。
他们开始滑起手机,翻起了店内的报章杂志,不久后却又传来批评的声音。
”办什么世纪婚礼,你们看她那件婚纱品味有够差。“
“你们看这些当官的,不知道乱花掉我们多少稅金。”
”这个什么专家的,胡说八道什么,我来都比他好。“
原来,这些人的批评大会,并不单单只限於他们身边认识的人,连艺人、官员、专家及公众人物,都可以是他们用来批评的下酒菜。而从批评时众人的默契及神采奕奕,可想见,这就是他们的日常样貌,熟练又习惯的批评著所有看不惯的人事物,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故我而自在。
不管哪个位置上,都不乏喜欢批评的人。只有员工会评批公司及老板吗?不,事实上,喜欢批评员工的老板,也是大有人在。曾经在一次的活动中,就遇过一位从头到尾都在批评员工的老板,而且还是在我们这些客人的眼前。
”手脚这么慢,用点脑袋啊,做事要有效率点啊!”
“这我不是交代过吗?同一件事情不要我一直说。“
而他不单单是只直接对他的员工批评,当他的员工离开去忙时,他仍然闭不上嘴,对着我们这些客人,神气的继续批评著他的员工。
“现在的新人真难教,一样的事情教好几次。”
”现在的员工真难用,做事的积极度都不够。“
“现在的人才真难找,都没办法帮公司赚钱。”
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好老板吗?不,后来经由他人的口中得知,这正是一家永远留不住人才,也赚不了钱的公司,只是老板家里的「本」够雄厚,让他有足够的资本去「玩」生意罢了。
批评的人太多,思考的人太少。惯性又频繁的批评习惯,是没有能力创造价值的人,用来让自己好过最廉价的方式。好像只要朝別人身上多吐上两口口水,自己看起来就比较高尚一些。
批评的人太多,思考的人却太少,我们常常鼓励年轻人,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其实重点在于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批评的动作。却总有人画错了重点,以为必须透过贬低他人方能彰显自己。
一个人花愈多的时间在別人的鸡蛋里挑骨头,就会花愈少的时间在孕育自己的鸡蛋,最后就容易变成一个「生鸡蛋无、放鸡屎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喜欢随意批评他人的人,通常缺乏检视自己的能力及习惯,因此,一个人花愈多的时间在检视他人就会愈平庸。
卡内基曾说:「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因为批评改变不了事实,还会招来怨恨。」出一张嘴批评人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要脑袋笨一点,逻辑差一点,心胸窄一点就足矣。小心,別让自己成了「生鸡蛋无、放鸡屎有」的人。
(原文)在一场演讲后,一位先生提问:他已四十岁,是一家公司的中阶主管,他服务的公司是一家传统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数十年如一日,毫无改变,虽然目前生意还过得去,但是他自己却觉得了无生趣,因为每年都做一样的事,每天也都做一样的工作,他想改变,但又没有勇气辞职,问我该怎么办?
我不能给他任何生涯规划的意见,不能叫他走,也不能叫他留,这要他自己去决定,但是对他每年面对一样的事,每天面对一样的工作,我倒是有方法让他过得有趣一些。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去做同样的事」。
用一样的方法做一样的事,这是最顺其自然也理所当然的事,当然会觉得无趣,因为一切一成不变,可是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那就是改变工作方法,要改变方法之前,先要设定工作目标,有了目标,要改变才有方向。
每个工作做久了,自然就会产生既定的工作流程,甚至会有标準化的步骤,但是流程方法还是可以变的,如果我们设定了一个工作目标,要改进工作流程,让工时减少10%;或者设定一个工作目标,要让每单位工作完成的成本降10%,只要有这样的工作目标,我们就会启动思考,引起改变。要达成降低成本与减少工时的目标,我们绝对不可以再用一样的方法,这时候我们就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解构现有的方法,重组工序、步骤,产生实验,看看会不会改变时间与成本。
如果这样还不行,那我们就必须有更大的创新,甚至要完全放弃原有的方法,看看能否改变。一旦我们设定了新的工作目标,我们的工作就不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被逼著改变,不但会产生新的工作乐趣,也会得到不一样的成就与满足。降低10%的工作时间,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也就是提升工作效率,这两者都是对组织有效益的事。
经理人会面临每天做一成不变的事,通常是组织对现况无奈,产品无法升级、无法改变,市场结构也不变,甚至可能正在变小,因此能维持现有的营业规模已是万幸,自然也不会有新的策略,只能让经理人持续做一样的事。而经理人如果能自我要求,「用不一样的方法,去做一样的事」,从工作的执行面产生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的事,对公司而言,这绝对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经理人而言,则会因面对挑战,而学习、而成长、而产生更高的自我实现。
每当公司停滞不前时,我就会自我要求,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一样的事,给自己设定不同的挑战目标,也让自己保持对工作的热忱,同时也试着去改变公司所面临的困境。好的经理人是在公司一成不变时,会自己寻求改变,不要楚囚相对,一事无成。
编译服务器在启动编译后不断报错”svn: E155036: Working copy ‘/comp/compiler_date/file/sf_version’ is too old (format 10, created by Subversion 1.6)”解决方法很简单,只要在/comp/compiler_date/file目录中执行以下命令就可以了。
# svn upgrade
我之前犯的错误是,一直在编译应用程序的目录中执行svn upgrade,所以总是看到上面的报错。这是自己不够细心导致的,其实非常简单的事情,费了好多时间: 尝试把7.2中的SVN 1.7降级到1.6, 发现SVN 1.6的依赖包太多,安装更困难。尤其是在安装svn 1.6的tarball包时,出现apr和apr-util未安装报错,而实际上在7.2系统中通过”rpm -qa”是可以看到这两个apr包是已经安装的。后来有找到一个degrade用的脚本,也没有作用。
公司编译服务器要从CentOS6.5升级到7.2, 借这个机会看了看python和它的Django。Django的搭建可以参考链接,写得很详细,尤其将目录清晰列出来(开始时我为了理清目录的层次花了不少时间)。在7.2上用pip安装Django(1.10.1)后,发现和原来的Django 1.3版本差距太大,很难将之前的代码和配置迁移过来。于是在7.2上将Django1.10.1卸载(pip uninstall),接着用pip安装和6.5中一样的Django1.3版本(pip install django==1.3)。安装很顺利,然后将原来代码目录中的所有文件替换,尤其是sqlite数据库文件。我曾尝试用django-admin重新生成数据库,发现无法使用。看来Django的数据库文件很简单,只要简单复制就能完成迁移。此时,通过manager启动服务,可以在web浏览器中访问网页了。可是遇到新的问题,浏览器无法识别css, 显示出的页面很丑陋。经过查找资料,找到的解决办法是,在“/usr/lib64/python2.7/site-packages/django/contrib/admin”新建一个/media目录,将原来的/usr/lib/python2.6/site-packages/django/contrib/admin/media目录拷过来就可以了。注意,我的测试环境是用6.5直接升级到7.2的,所以在系统目录结构中保留了原来6.5中python2.6的所有文件。
# cd /usr/lib64/python2.7/site-packages/django/contrib/admin
# cp -rf /usr/lib/python2.6/site-packages/django/contrib/admin/media .
# chmod -R 777 media
(原文)我们勾勒出一个画面是,所有的人(特别是女生),打从他们进入适婚年龄时,不问他们的意愿或者想法,他们得进入一个想像中的婚姻市场。在那裡,每一个人依照不同的层面(身材外表职业专长⋯⋯不一而足),被评断出不同的数值,最后,依照那些数值的加权总和去进行配对。在挑选别人的同时也被挑选,如同童年时的游戏”大风吹”,我们开始奔跑,听到指令的时候找到椅子坐下,而回合结束却仍找不到椅子,没有安身之处的人们,被旁人指指点点為「剩」出来的,是被婚配市场给淘汰的。偶尔,也会听见一种看似善意体贴的说法是:”你的眼光放太高了,只要降低标準,你就可以找到伴侣了。”
交往多年的情人们,也无法自外於另一种恼人的询问:”交往这麼久了,怎麼还没有定下来的打算啊?””他是不是不想对你负责?”
於是,似乎单是配偶栏上填入谁的姓谁的名,不管你实际上过着怎样的生活,两人之间真实拥有怎样的互动,只要最终你们”成婚”了,你们之间的爱情即能得到眾人的肯定与祝福,你们才好分说,你们的爱情具备某种程度的品质,只因為到了最后最后,你们结婚了。
於是这也成了一种很弔诡的状况。纵然电视电影上永远不缺乏对於”婚姻中种种不幸”的描述,纵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婚姻破碎瓦解、仳离的故事是日益常见。一转身,我们又得去相信甚至追求婚姻的种种好处与魅力;甚至不惜限缩爱的可能性,把爱跟婚姻绑在一起,爱情的最终就是婚姻,一个人若没办法爱另一个人深得愿意与他成婚,那只有一种可能:”他不够爱”、”他不想负责”,其他的理由与想法,则被一一打入”藉口”的大牢,难以超身。
於是,一定年纪却仍未结婚的人士,鲜少有人实际探究他们的生涯规划?他们对於婚姻的观点?甚至最基础的问题,他对於婚姻存有怎样的想像?相反地,我们在意的层次只能停留在:”她条件不错,却到了一把年纪仍小姑独处,一定有问题”、”你不结婚,你父母无法抱孙,香火传不下去,这就是不孝啊”;对於交往一段时日,却不打算踏入婚姻的男女,我们则自詡当事人,质疑他们之间情感的质量;曾经进入婚姻又走了出来的,则得承受”会走到离婚这条路,一定是两个人在处理感情上都有问题”的评价。
对我而言,”婚姻是得,所有与婚姻背离的就是失”如此狭隘的观点不仅罕见检讨的声音,长期下来甚至架构出一个歧视的牢笼,而每一次用”关心”之名所作出的刺探:”怎麼还不赶快交个男女朋友?””交往这麼久了怎麼还不结婚”;也或者”离婚了,是谁的问题比较大”的归咎,类似问题的背后,实际包藏着”请君入瓮”的手势,要把对方引进这满佈歧视的樊笼。只因我们不相信,单身也能是一种主动做出的选择,我们不承认,一对男女相守而不在彼此的配偶栏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基於他们彼此对於婚姻的理解所得到的共识;我们也固执地不去相信,一对夫妻他们拎着离婚协议书前往户政事务所的路上,是因為他们均认為,这就是这段感情”最好的结局”了。
“我们不结婚,好吗?”再一次去看这个问题,会对於提问者存有怎样的想像?你有没有勇气去相信,纵然不结婚,也有天长地久的可能。
母亲有一位朋友,跟母亲差不多年纪,50来岁,我跟那位阿姨并不熟稔,只知道她未婚,但出入时始终有一位男士的陪伴。我问了母亲好几次,她身边那个男生是谁?母亲只要我别多心。有一天,阿姨来拜访母亲,也许心情正好,突然找我说话:”妹妹,妳交男朋友了吗?”我吓了一跳,但仍据实以告:”有。”如同一般的长辈,她说了一些对於感情的看法,没有想到,话锋一转,她突然以一种过来人的语气缓缓诉说:”那妳要想清楚妳要的是什麼。我年轻的时候,跟一个男生交往好久,我一直逼他娶我,但他始终不肯。30岁的时候,我们分手了,我那时很绝望,觉得自己很糟糕,没有人要我。过了又一阵子,我发现单身的生活也不错,我有那个时间跟空间,去规划自己要做的事情,我出了好几次国,把自己的家佈置得很优雅,日子过得也算开心。等到我不再执着感情的时候,遇见一个离过婚,有点年纪的男生,我们交往了一阵子,有一天我很认真地想,我也40几了,其实没办法再去承担婚姻带来的变动。我问他,我们不要结婚,好不好。他像是鬆了一口气地坦诚,他也被上一段婚姻给吓坏了,如今只想要两个人静静地过日子。我们说好之后,算一算⋯⋯也要10年了。”
阿姨告辞的时候,那位叔叔的车就停在楼下,我看见他下了车,绕过来去给阿姨开门,阿姨没有说一句谢谢或者什麼,只是轻轻地握了对方的手一下,随即进去副驾驶座。在那一刻,我真的相信那就是天长地久了。
(原文)你是否也碰过这样子的困扰,明明知道我和这个人再这样下去就是不会有未来、明明知道我和他已经试过各种能试的方法了,却还是不断地吵架,但我仍然放不下?这到底是為什麼呢?也许,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的方向。
过去,心理学家Robert J. Sternberg曾提出了着名的爱情叁元论:「我们的爱情是由亲密、激情、承诺叁个部分所组成的,而每一段爱情当中,这叁者所佔的比例都会有所不同。」,而脑神经科学家Helen Fisher则在其TED演讲中进一步阐释了爱情叁元论的概念:「这叁个大脑系统:性慾、浪漫爱情和依附感, 并不总是好好的彼此连结; 你可能对长期伴侣感到深深的依附感, 同时强烈的感受对另一个人的爱恋, 然后还对这两人以外的其他人感到性衝动。
简言之,我们可以同时爱上好几个人, 事实上,当你夜晚躺在床上, 你的心思可以从一个你深深依赖归属的对象, 飘盪到你疯狂痴迷的的另一个人身上。 大脑裡头好像有个会议正在进行, 决定要怎麼办。 所以我不认為我们是一种為快乐而生的动物, 我们是一种為繁衍后代而生的动物。」这也是為什麼,当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和一个人不适合,却又深深地為他着迷,因為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办法把这叁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想要寻找一个适合我的人跟我走一辈子,但我却又為了眼前这个深爱而不适合的人难以忘怀。
诺贝尔奖得主Kahneman和Tversky所提出的另一个概念,也很适合用来说明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当我们付出之后却遭来损失时,我们会不计代价地付出更多,希望能够挽回眼前的损失;就好像赌徒在赌博输钱的时候,他们会下注更大的赌金,企图挽回失去的财富,因為人们都很讨厌「输」的感觉;同样的,当一段感情裡面付出了许多,却仍得不到回报时,若是就此放弃,那麼过去的付出与努力就全都成了泡沫,因此我们才会一直深信着,只要能够不断努力付出下去,终究有让这段感情开花结果的一天。
不过,在知道了这些情感背后的心理机制之后,其实最终还是得回到「你」自己身上来做一个选择,因為世界上没有一个标準的答案,能够告诉你继续坚持下去能不能开花结果,心理学的理论只能解释你身上发生的事情,但是你的人生却还是得由你自己来做决定,并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是在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之后,也将有助於你更清楚你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命中注定我爱你」,而是可以透过一些实验与研究来解释与推演的,在了解这些之后,你是否还该继续坚持与等待,就是值得你深思的议题了。或许,在经过理论解释之后,你的爱情少掉了一些梦幻与浪漫,但同时你也能够拥有更清楚的视野,将你的爱情与人生,看得更加地清晰明瞭,做出更适合你的决定。
PH: 对于此篇文章中的“沉没成本效应”,如果按照意大利脑科学家乔瓦尼.弗切多的MAOA多少理论来解释,那些遭受损失后不计代价付出更多的心态是一种MAOA缺失或者不活跃的人类群体。只有考虑那些低风险的,谨慎付出的才是明智之举。可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这样想,内在的欲望和情绪突破了理性的限制。
在职场上,常会见到某些中阶主管严以律己,在岗位上恪尽职守,虽然御下甚严,却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的人通常在工作上绩效甚佳,但奇怪的是,他们往往留不住优秀的人才,甚至在关键时刻遭到部属背叛。这种情况不独现代,叁国时代的关羽,就是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
关羽身為刘备的左右手,忠义武勇,建立不少汗马功劳,虽曾一度為曹操所掳,以高官厚禄相许,关羽不改其志,这使「关羽」二字成為义薄云天的代名词,為后世所崇敬不已,甚至成為「武圣」。然而我们回顾他的一生,却发现他令人景仰的忠义来自严以律己,最后的失败也是由於太过严以律己,為什麼呢?
严以律己过了头,自信过度,变得骄矜自傲,失去人心。「自律」代表能自我要求,关羽就是个自律甚高的人。根据《叁国志》记载,关羽不仅於戎马生活中手不释卷,而且要求自己不耽於靡靡之音、不好色纵淫、衣着不过分讲究、饮食简单清淡、居所也不奢华;另外,曹操為了拉拢关羽,对他很是厚待,但关羽却坚持对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在為曹操斩杀顏良之后,「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由此可以看出,关羽对於非份之物,一介不取;坚持义结生死,始终如一,其严以律己若此。
一个自我要求高的人,往往愿意付出很多努力,成功的机会自然比较大。当一个人习惯於享受胜利的感觉,就很容易自我膨胀,变得目空一切。关羽在战场上罕逢敌手,这固然是他千锤百鍊而来,但也造成关羽犯了高傲自负的毛病。
像是早年跟随刘表的老将黄忠,后来降於刘备麾下,在定军山之战身勇冠叁军,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於千军万马之中,刘备因而想要封他為后将军,与关羽并列。当时诸葛亮劝諫说:「黄忠的名望一向比不上关羽和马超,这一封赏,马超和张飞亲眼见到他的勇猛,也许还可以接受,但人在远方的关羽,肯定是无法接受的。」但刘备顾惜人才,仍本着初衷提拔他為后将军。果不其然,后来关羽一听此事愤怒的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关羽缺少了一份容人的胸襟与雅量。
还有,孙权曾替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他不仅不同意,还对使者说:「吾虎女焉能配汝犬子?」孙权好歹也是一方之霸,嫌人家的儿子是犬子,自己的女儿却是虎女,摆明就是看不起孙权,这也埋下孙权日后的杀机。
关羽不仅是对外人骄傲,对自己人也毫不假辞色。像是他听到马超勇武,一投入蜀汉就受封平西将军,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说「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看了赶紧回信给他,说「马超勇猛过人,可与张飞相比,但跟您比起来还差的远了。」关羽看了,高兴的把这封私人书信遍示宾客。这就代表,关羽的骄傲,已经到无法容忍与他人并列的地步,连自己人都看不起,再勇武忠义,又如何服眾?
在职场上,因自律而来的过度自信会引来反感,当反感累积到一定的地步,便会形成杯葛的力量,不想被反噬,就不能落入自律的陷阱。
太过严以律己,会不懂得宽以待人,使周遭的人离心离德.我们常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但这点其实很不符合人性。当自己能因自律达成任务时,通常也会推己及人,觉得别人也应如是。一个对自己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通常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所以在职场上,不乏对自己要求甚严的主管,对属下的要求也相对苛刻,苛刻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让属下心生不满。
关羽北攻襄樊,留守荆州最重要的便是糜芳和士仁两人,但关羽平时就很看不起这两名部下,根据《叁国志˙关羽传》记载:「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既然关羽和两人的关係很糟糕,就不该委以重任,可是关羽进攻樊城时,不仅把大本营交给两人,还把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交给他们,有时误了日期,关羽就会大发雷霆,扬言回来一定治罪,你说这两人怎麼会不惶恐?又有一次,南郡失火,不少军备付之一炬,关羽不问原由就责怪麋芳,让麋芳更是疑惧不安。
就关羽立场来说「军令如山」,本来就应该贯彻到底,但关羽做得到的事,可不代表别人也做得到,而且不分青红皂白就问罪,又怎能服眾?儘管整体来说,关羽并没有做错大事,但却形成了一种苛刻的氛围,让他身边很难留住人才。果不其然,当孙权派吕蒙率军偷袭荆州时,糜芳和士仁两人先后叛变投降,这固然是东吴诱之以利,但如果不是关羽威多恩少,不懂得宽以待人,又怎会如此轻易投降?
关羽大意失荆州,不得已败走麦城,而后遭伏被擒,不降而死。但其实关羽有很多机会可以扭转乾坤,如果他对糜芳和士仁不要这麼苛刻,两人未必会对关羽怀有这麼深的怨懟;如果他对下属的错误可以多些宽容,两人也未必这麼容易被东吴说动;关羽对部属不够宽容,正是他败亡的最重要关键。
在职场上,身為主管,本来就要有宽阔的胸襟、容人的气度,拿要求自己的标準去要求别人,只有让部属觉得不通人情,而离心离德。关羽用他的死告诉我们:越是自我要求,越要虚怀若谷;越是恪尽职守,越要步步為营;越是严以律己,越要宽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