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哲学 >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40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40

2011年8月9日 23点34分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关于虞仲,《史记.周本纪》和《史记.吴太伯世家》所指之人有所不同。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月:‘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荆蛮,以让季历。”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通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比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局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根据《论语.微子》前言所述之伯夷叔齐,可以推断此处的虞仲应该是指仲雍。《四书集注》朱子亦认同此观点“虞仲,即仲雍,与大伯同窜荆蛮者。”

这里的关系有些复杂,需要整理。《史记.周本纪》中的太王是周朝君主的先祖姬亶(音但)父,又称古公亶父,其妃太姜生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妻子太任生子姬昌(即周文王),太王认为姬昌会光大本族,所以决定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于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就离开本族,前往当时的蛮夷之地“荆蛮”去开拓发展,并建立了吴国。季历在征讨戎族时立有战功,受到商朝君主文丁(纣王的父亲)的猜忌,先被嘉奖,然后被囚禁至饿死。后来武王伐纣成功,他找到两位伯爷爷的后代,自己的侄子周章。此时周章已经是吴君,所以武王就在原地封他为吴国的诸侯,同时将他的弟弟虞仲封为虞侯。虞国的封地在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一带,而周武王的都城在丰镐,即陕西省西安市。从地图上看,西安到平陆只有100公里左右,且运城附近无险可守。这样来看,说不定是武王借封太伯,仲雍之后的名义,将具有一定实力的吴君周章的弟弟放在周都附近作为人质。虞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实力弱小,后为晋文公所灭。后世对太伯的“三让”有多种说法,多数没有注明出处,我有时间要细细考证。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
您必须在 登录 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