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哲学 >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21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21

2011年6月9日 22点36分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以为当时名之不正皆自上始,故“反正”亦须自上开始。《论语》有云: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三次请教孔子,说明他是很看重这位老先生的;而孔子的回答都带有对季氏的不满和讽刺,从客观上讲反映孔子“反正”要从上开始的观点。

在中国上古时代,春秋两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又称《鲁春秋》,后世称《不修春秋》。对于《春秋》的作者,传统上认为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所作。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还说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使乱臣贼子惧。”当时能使乱臣贼子惧的不仅只有鲁国的《春秋》,春秋时晋国和齐国的太史之史笔也有同样的效果。《左传》宣公二年,赵穿弑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是赵衰随重耳逃亡狄国时与狄女叔隗所生,公元前621年春,赵盾执掌晋国国事。晋襄公去世后,赵盾立夷皋为国君(晋灵公)。夷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不行君道,荒淫无度,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逃避弹丸的样子。一次因为熊掌没有炖烂,就把厨师杀掉,把尸体装到筐子里让宫女拿去扔掉。赵盾多次劝谏,夷皋非常反感,暗中派刺客锄麑(麑,音倪)刺杀赵盾。而锄麑却感叹赵盾忠君爱民,自己一头撞树而死。夷皋又设宴招待赵盾,暗中埋伏士兵,打算趁机杀死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得知此事,赶紧跑到宫殿,扶着赵盾退下。夷皋又唆使一条狗来咬赵盾,提弥明把狗杀死,可提弥明后来被士兵所杀。前607年赵穿(晋襄公的女婿,赵盾的堂弟)在桃园将灵公杀死,后面赵盾派赵穿往周迎公子黑臀,是为晋成公。赵穿为人狂妄,董狐之意可能是怀疑赵穿是受到赵盾的指示行事,所以董狐认为赵盾“弑君”。灵公是昏君,赵盾是忠臣,忠臣杀昏君,无论出于任何理由,也是“弑君”。孔子赞扬董狐,也意味着同意对赵盾的看法。由此一来,后面各朝的忠臣们无论国君过么昏庸,都鲜有弑君之举了,担心身后被史官们如同董狐给自己记上一笔。如南宋的岳飞,就是典型的例子。看来古人比较看重身后之名,并不是简单地“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

由上可见,孔子之前亦有他国史官们所作的“使得乱臣贼子惧”的文档,并不是孔子所开创也。孟子说:“晋之《乘》,楚国之《梼杌》(梼,音桃;杌,音吾;梼杌,古之恶兽),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言即,孔子只取其义,而非作其义。所以我倾向于《春秋》乃鲁国史官们所作,后来经过孔子的删减而形成的文献。

提到赵盾,就补充一些“赵氏孤儿”的相关内容。我们所耳熟文献的传统剧目《赵氏孤儿》是《史记》版本,在此不赘述。而历史学家们认为更接近事实的是《左传》版本。赵盾儿子赵朔的妻子叫庄姬,她和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私通,后被发现,赵婴齐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庄姬因为此事耿耿于怀,于是连同晋国权臣栾氏和郤氏诬陷赵同,赵括谋反并杀死两人。赵朔和庄姬的儿子赵武承袭了赵氏家族。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
您必须在 登录 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