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10年8月 的存档

想要和你一起吹吹风

2010年8月24日 没有评论

今天是父亲的十周年祭日,中国俗称的鬼节,我们老家土话叫做“七月十五鬼门关开”。十年前那天特别闷热,晚上月光异常明亮,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最后一次给父亲送鸡汤,他那时已经神智不清醒,可是还能远远的看到我,告诉妈妈说儿子来了。妈妈说这是回光返照,重病的人突然变得非常清醒往往是即将死亡的预兆。我坐在父亲床边,握着他的手。父亲的手干瘦无力,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很努力想对我说什么,却说不出话来。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和朋友,也是真正意义上唯一的一个。从我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都和父亲聊到晚上一两点,那时妈妈是非常有意见而且抱怨多次。父亲给我讲述他的理想抱负,他所有的经历。在9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父亲突然很严肃的对我说起他身后的事情,我泪流满面。在他去世的夜晚,我无能为力地看着他,看着他慢慢的,极度痛苦的离开妈妈和我。我什么都没有做,没有眼泪。父亲最后去世的时候,轻轻的叫了一声“妈妈”。奶奶在两年后爷爷的葬礼上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我到现在还在想,当初选择不告诉他们是否太残忍了。

晚上下班回家,对妈妈说,“今天是爸爸的十周年祭日”。妈妈说“是,好快十年了,现在你的儿子都快2岁了。”妻子身体不舒服,儿子扯着要我陪他玩,而我还得出去买礼品,准备明天送给某些官僚给儿子办独生子女证。前几天想起一位朋友推荐的视频,“献给为生活放下吉他的人”,讲的是一群中年人为了年轻时的梦想拿起吉他歌唱的故事。我看了很多遍,非常有感触。我没有什么音乐天赋,家里也没有时间和空间给我练习吉他。写作,对于我来说是更实用的一种抒发。我希望能继续写下去,包括写写我的父辈们。苏格拉底在《斐多》里言之凿凿的说,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我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定笃行某种宗教,未能完全理解苏格拉底的道理和接受各类宗教的解释。但我坚信,如果我的思想能与宇宙相连,那么我是可以再和父亲的灵魂交谈的。不仅是在梦里。

“想要和你一起吹吹风,虽然已是不同时空”。谨以此文,缅怀父亲,并自勉。

分类: 心理 标签:

读劝学篇有感

2010年8月18日 没有评论

上班途中读了《吕氏春秋》孟夏纪的劝学篇,感触颇多。《劝学》虽名为劝学,其对象并不是学习者,而是一篇让老师知道如何去引导(劝)学生学习的论文。文章以两则教育不当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例开篇,阐明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不知理义,生于不学)。然后补充“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老师首先要自己重“道”,而不能计较世俗的“轻重尊卑贫富”。接下来的“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话。我自己有这种情况,“不化不听”,喜欢听符合自己兴趣的意见,而对自认为不符合或自己不承认的东西一概加以抵触甚至反驳。人喜欢听顺耳的话,这是常情。但是仅仅因为一时的“顺耳”,从而错失可能的发生的矫枉过正的机会,是否代价太大了? 我隐约觉得,长此以往,性格会变得乖滑暴戾,最终不免在“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的境地中蹉跎与沉沦。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此段说明老师给学生传道时,需要注意“说”的方法。“兑”通悦,愉悦畅快。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老师要使学生心情畅快,而不使用呆板的说教方式。我认为这个“悦”可以体现学有所得的欣喜之情,而不是简单层面上的心情高兴(老师讨好学生?)。悦应该是同时存在老师和学生两者心中的,老师应该为学生有所得也感到欣慰。这样才形成一个良性的沟通循环。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兑之”或“说之”,最后的效果都不会太好(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学习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听取意见。意见和建议是否“正确”,我觉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评判意见和建议的过程,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反复的琢磨,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看问题的层次。我想“道”亦是如此,它是人类尝试与宇宙融合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对错。如果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想即使在面对一些不“顺耳”的声音,也能较为平静的接受和正确对待;如果是我试图给他人传递某种信息,也能多些耐心和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沟通的方式。

冈村宁次的抉择

2010年8月16日 没有评论

1948年11月12日,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最终判决以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为首的7名甲级战犯死刑,并于同年12月23日在东京都丰岛区池袋巢鸭监狱执行。其他各甲级战犯(如梅津美治郎等陆军大将)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1949年1月26日,民国政府控制的上海军事法庭宣判原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无罪,引起中国国内舆论一片哗然。作为侵略中国的主要策划者,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逃脱了惩罚,这中间必定隐藏巨大的原因。

冈村宁次,出生在1884年东京幕府的武士家庭,参加过日俄战争,并在中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过关东军参谋,华北方面军司令和中国方面派遣军总司令。此人性格内敛,治军严谨,被誉为日本军队中最优秀的“不败将军”。1907年至1910年曾出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国留学生队中尉区队长,带过3期156名中国留学生,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国著名的军事人物,如阎锡山、孙传芳、李烈钧、何应钦。冈村在华北制定的军事扫荡政策对当时的根据地造成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后来彭德怀元帅评论时称其为驻华日军中最务实最厉害的一位司令官。1945年,冈村宁次安排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向他的学生何应钦递交投降书。按照当时盟军的规定,投降方必须向受降方行礼三次,而受降方是不予回礼的。当小林向何第三次行礼时,据说甚为中国陆军总长的何应钦竟然站起来回礼。这件事同样引起了外界的巨大争议,尤其是何应钦一直被扣着“亲日派”的帽子(1933年与冈村宁次签订有利日方的塘沽协定)。而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当时热泪盈眶,认为何没有忘记当年的师徒之情,他的举动体现了“东方固有的传统美德”。

在接到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后,冈村面临几个很现实的问题: 该向谁投降? 当时驻华派遣军有104万军人,如何妥善地安置?作为帝国的精英智囊,冈村必须认真思考和权衡。他的决定不仅关系到104万军人,而且会影响日本民族战后的发展方向。

首要的问题, 向谁投降。远东盟军指挥部给冈村的命令是:长城以南的日本军队必须向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投降。当时蒋委员长的国民军又分正规军和杂牌军两种,还有中共的八路军。另外还得留心对日军虎视眈眈的苏俄红军。这时,日本大本营给冈村发了一封密电,要求冈村向八路军投降。大本营认为国共的内战爆发,会有利于大日本帝国的复兴。

年轻时的冈村宁次,永田铁山和小畑敏四郎被称为“三羽鸟”。鸟比喻为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远在常人之上,意为深谋远虑。冈村被公认为此三人中能力最强的一个,可见其心机谋略在当时日本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在接到大本营的指令后,冈村陷入了深思之中。他必须优先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国家已经战败投降了,那么只能去重建和复兴;重建和复兴的第一要素是人。中国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冈村坚定了决心: 尽可能多的让军人尽快回国,他们将是以后日本发展的中坚力量。于是,向谁投降这个问题,就按这个目标前提来进行分析:

假设按大本营的密电,向八路军投降。冈村在华北对八路军的严酷打压,必定使得八路军对冈村及其军队充满仇恨。虽然八路军有优待俘虏的政策,但是对于罪大恶极的华北军是否也会按同样的标准? 八路军是一支优秀的军队,如果把104万日本的所有武器装备及辎重给八路军,那么如大本营所预期的,中国必定发生大规模的内战。蒋介石的国民军在正面战场上与日本相持了八年,已是虚弱至极。他能对付得了强大的八路军吗?况且八路军后面还有苏联人的支持。冈村认为,从当前的形势发展来看,国共将进入相持阶段,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这种相持的平衡一旦打破,会是什么局面?三种情况。一,蒋介石艰难获胜,统一中国。按蒋的性格,必将对日本进行严厉的报复(俘虏, 赔款)。日本到时无法应付。二,八路军获胜,统一中国,普及共产主义思想。冈村号称反共多年,这种情况恐怕是他最不愿意看见的。三,双方全面战争,两败俱伤造成中国权力的真空。那时盘踞在东北的苏联人,和在日本驻扎的美国人很大可能趁虚而入,再次瓜分中国。届时东亚将全部沦为白种人的势力范围,这种情况对日本的发展更不利。战败后的日本需要看到一个强大的,对日本友好的中国,这对日本的重新崛起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大本营那拨少壮军官缺乏远见,冈村认为不能采纳他们的意见。

假设向苏俄红军投降。虽然苏俄已经改朝换代,但是日俄战争的耻辱一直印刻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指望一些不懂东方哲学的白种人来善待日军俘虏和遣送回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注, 二战后苏联红军强迫日本军人到西伯利亚进行劳动改造,俘虏生还率极低)另外,美国人绝对不会允许日本向苏俄投降。虽然两国目前是同盟,但是难说以后不会是敌人。毕竟意识形态不同。

假设向国民党杂牌军投降。他们能给什么承诺? 给出的承诺能兑现吗? 蒋介石一向不喜欢这些杂牌军,向他们投降就是间接得罪了蒋介石。更何况“帝国军人”,如何能向中国军队都看不起的杂牌军投降? 冈田如是想。

最后只剩下一条路: 向蒋介石的正规军投降。既在名义上遵从了盟军的指令,同时可以利用自己与国民政府中那些学生的关系,或许会达成自己的设定目标。蒋介石和苏俄的关系不好,外蒙古和中东路事件一直让蒋认为是奇耻大辱。让蒋强大起来,与日本的敌人苏联相持,必定能为日本赢得有利的国际条件。即使蒋不对苏俄宣战,在“攘外”后蒋必会回到“安内”的路线上,与八路军发生战斗。依照日军在华北扫荡多年都未能消灭八路军的主力部队,蒋军即便拿了日本装备武器,也不见得比日本做的更好。八路军已成气候,蒋的计划或许只能停留在希望之中。不管怎样,他们的相持而不被彼此消灭,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冈村如是想。这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就是这个方案。

冈村于是命令所属部队向蒋介石正规军投降,并对强迫日军缴械的八路军和其他国民党杂牌军予以还击。这点让蒋非常满意。同时蒋介石和他的国民政府对冈村开出的条件(遣返俘虏)又是如何考虑呢?

蒋介石认为, 因为一战时各战胜国对德国百般羞辱,使得德国人具有极强报复心从而导致了二次世界大战。如果对日本也是如此,可能会加深两国的仇恨。面对美苏的压力,蒋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独立的国家。如果有日本在中间对美苏的牵制,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况且经过多年的战争,中国的国力极其虚弱,要看管和养活几百万的日军俘虏,将会成为一笔沉重的负担。蒋不希望日军的武器装备落入反对派八路军之手,基于上面几点,估计蒋看来接受冈村的条件是可行的。这样,就成了蒋委员长的“顺水推舟”的大大的人情,表现出东方“以德报怨”之宽大胸怀。世界的舆论在赞叹,日本人在“感激”之余估计也是冷汗涔涔。

冈村宁次是何等聪明之人,想必这些他也料想到,所以才审时度势拒绝大本营的密令。那么回到开头,为什么是“无罪释放”呢?即使是判个有期徒刑来掩人耳目也未尝不可啊?

1949年人民解放军如摧枯拉朽之势在各战线上全面胜利,蒋介石的精锐力量被歼殆尽。这时蒋本人应该意识到大势不妙,可能要退守台湾,企图积蓄力量伺机反攻。他需要优秀的战略家和参谋,作为与中国军队作战多年深知中国军队优缺点的冈村宁次,就成了需要保护的重要人物。蒋介石想要拉拢冈村,要他死心塌地,就得做出让冈村“感激涕零”的大事件。冈村被接受这样一份“无罪释放”的超级人情,他知道这辈子是无法“还清”了。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台湾“军事研究院”,就有了日本退伍军人组织的“白团”。

冈村宁次,这位侵略者的抉择让他的同胞大部分返回日本本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表现出当时中国政府的无奈。国家不团结,就被会别人有机可趁。昨天(8月15日)是日本投降65周年纪念日,也是甘肃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的全国哀悼日。“多难兴邦”,我们的祖国历经苦难,好不容易走到现在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要珍惜,要努力。更要想想,我能为国家奉献什么。

即将进行的尝试

2010年8月4日 1 条评论

我发现如果总是空谈思想, 反而使得自己的思维变得混乱,使得灵感变得干涩。杂乱无章各类念头的不断冲袭,导致我很难集中注意力去认真思考。如此下去,我的思想只会像杂草在荒野里疯狂生长,与最高的美距离越来越远。我需要理清和整理,培养自己的知识见解主干。我想向陈舜臣,司马辽太郎等大师学习,以外国尤其是欧洲历史的某事件为题,写一些中小篇幅的历史小说。通过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及对事件及其主要人物的分析,扩充自己的想象力和知识面。历史事件是已经发生的,结果已知的。这就好比我要解一道难题,在冥思苦想还是找不到解决方法时,不妨拿之前类似的习题来分析和参考,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参考和线索。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有趣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