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心理’ 分类的存档

预测和猜测

2013年1月14日 没有评论

预测不等于猜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和充分的经验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分析,胡乱猜测只会把自己的无知无限放大,放大到自己都看不清楚的程度。

分类: 心理 标签:

写在年末

2012年12月31日 没有评论

今天的气温据说是五度,很冷。早上六点多就去医院,还是没有能排到号。虽然有些郁闷,但也不会到愤怒的程度。过去的2012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这种心境。对于这种”无力感”,我认为是自己缺乏对事物坚持某种判断的信任感,由此丧失了信心和决心。这是年轻时称之为“锐气”的东西。为什么会在短短一两年时间中消退得如此厉害? 我时常不敢想这个问题,或者说不愿意想。我是一个性格怪异的人,不会讨大多数人喜欢,经常四面碰壁和陷入各种纷争之中。我骑着疲惫的老马,手拿长枪和风车战斗。我以为自己是英雄,可是风车并没有被打到,它还在那里悠然转动。曾经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玩真三国无双,尤其喜欢关羽使用大刀旋风斩,把周围密密麻麻的小兵打到。我现在明白,这种喜欢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是幻想自己也能打败身边的一切困难和烦恼。可是有趣的是,我又想到,即使我会同样的绝技,我能斩断水流吗?如果斩不断,会不会因此变得更为偏激乃至困扰?我不喜欢中国的厚黑学,我的懦弱、忍耐和麻木并不是更为残忍地后发制人,而是因为我的思想需要冷却期,观察与洞见是最为重要的。心中的宇宙越大,那么世间的烦恼就越小,这是我认为唯一的能解决自己内心问题的办法。要走向这个永恒,思想必须是孤独的。就像卡夫卡所写的“我不知道将要去何方。离开这儿,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

分类: 心理, 生活 标签:

读书有感

2012年3月12日 没有评论

连续读了五遍《原道训》,每次都有收获。这本书正是现在我想要的。从6年前开始研究《四书集注》,到对日本近代哲学感兴趣,然后是梁启超先生的道德文章,接下来是希腊历史和宗教哲学,然后是西方哲学史,又发现需要研究中国哲学史,过了一段时间又对德国哲学很感兴趣,现在又回到了中国的无为思想。我听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游荡,加以分别又不加分别。世人皆认为小猴子捡了玉米丢了西瓜不可取,我认为这是过分注重结果的狭隘观点。小猴子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喜好,选择了喜欢的东西,即便是旁人认为比西瓜要小很多的玉米,又有什么关系呢?悠然方能自得,不然得到的还能算“自己”的吗?

分类: 哲学, 心理 标签:

大公司无法留住顶级人才的十大原因

2012年3月2日 没有评论

高科技IT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的顶级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虽然这些公司财大气粗,而且愿意在挽留人才方面花钱,但是实际效果不甚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1.大公司的官僚作风。员工们最痛恨内部的官僚作风。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员工们不喜欢各种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和呆板的工作流程。而顶级人才缺乏话语权,他们在抱怨的同时,只能被迫去遵循这些可恶的规章流程。

2.多数项目不能点燃天才们的激情。在大公司中,没有专门的团队会整天围绕着那些最聪明的顶级人才们,去问他们是否他们喜欢手头的项目或者他们是否希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对工作做出贡献。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忙于做其它的事情,而忽视了顶级人才们的实际感受。老板们急功近利,他们对锦上添花之类的事物并不感兴趣。顶级人才们最关注的是自己能在某项领域大有作为,而不是把金钱和权力放在首位。通常情况下,大公司不会特别为这些人提供施展他们抱负的机会。

3.差劲的年度绩效考核。很多公司在年度绩效考核做得很差劲,往往只限于表面形势跑个过场。员工们觉得公司并不关于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如果某君是顶级人才,他为什么一定要留下来?这就是下面说到的第4点。

4.对职业规划的漠不关心。绝大多数的老板心里很清楚,员工们其实对自己整天嚷嚷的五年规划后充满迷茫。可是这个并不能妨碍职业规划成为员工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认真关注员工们的职业规划是大有好处的,它将激发员工们的内在潜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出更多有趣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老板能为员工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那么员工们是不会轻易离职的。

5.经营策略。如果公司能为顶级人才们提供能发挥他们才华的机会,并且保持一定的耐心,那么公司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遗憾的是,只有很少数的公司这样做。

6.缺乏必要的问责制度或喜欢指手划脚。没有人喜欢别人来干涉自己负责的项目,但是这并不代表公司不需要问责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适当的问责,会让员工们觉得自己受到重视。需要注意的是,问责需要适当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不要演变成令人暗暗厌恶的指手划脚。

7.顶级人才们不喜欢猪头队友。如果想留住顶级人才,那么确保给他们配备聪明的队友。

8.公司的发展视野。公司未来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有没有可以振奋人心的行动计划?顶级人才们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持有什么样的意见?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9.缺乏开放的心态。最好的员工希望能分享他们的想法,并且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很多大公司中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况,有人会故意设置各种壁垒将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排斥在外。

10.老板是否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如果老板不能有效地听取员工的抱怨以及协调员工之间的矛盾,那会让员工厌烦工作和滋生离开的情绪。

分类: 心理 标签:

信长与光秀

2012年1月13日 没有评论

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是日本战国时代数一数二的人物。信长从尾张起家,以“天下布武”为旗号,大有统一日本之势。光秀是信长正室浓姬的表兄,早年侍奉浓姬的父亲斋藤道三。道三被其子斋藤义龙杀害后,光秀开始跟随足利义昭。足利义昭当时在越前朝仓义景家,希望能游说义景帮他重回京都,但被义景冷淡地拒绝了。于是义昭带着光秀一起投奔了织田信长,此时光秀约莫37岁左右(光秀出生于1528年,义昭投奔义景是在1565年)。信长‘帮助’足利义昭上洛后,义昭又想除掉信长,试图号召诸大名成立信长包围网。明智光秀分析形势,选择了站在织田一边。光秀又名‘十兵卫’,可见此人颇有兵法谋略。在成为织田家臣后,光秀屡立战功,先后受封近江(1572年)和丹波(1577年)两国。1579年信长以私通武田家为名命令家康的正室筑山殿和长男信康切腹;1580年,放逐了老臣佐久间信盛和林秀贞等人。此时信长势力如日中天,此举可能是为了织田家下任继承人铺平道路。1580年的明智光秀已经52岁了,而秀吉(羽柴)43岁。按‘人生五十年’的观点,正值当打之年的秀吉,比‘年事已高’的光秀对织田家的重要性肯定要高出许多。看到佐久间信盛和林秀贞的悲惨结局,年纪相仿与之相仿的光秀很是担心。

接下来发生两件事情,一是在军事会议室上,光秀认为自己在攻打武田家的战役中是有功劳的;二是在光秀在负责接待家康的宴席中,鱼被发现有异味。这两件事情都让信长大为恼火,甚至动手打了光秀。接下来信长收回了光秀在近江和丹波的封地,命令光秀率兵支援攻打毛利的秀吉。信长告诉光秀,打败了毛利就有新的封地。这无疑对光秀的巨大羞辱。光秀为人谨慎,他可能认为这是信长对他进行清洗的开始:自己没有封地,就没有了退路,只能和毛利军拼命厮杀。如果能取胜,大功是秀吉的,他或许还能分点残羹剩汁;如果打平或战败,光秀家的实力就肯定大部分会消耗殆尽,而且在织田家抬不起头来。我比较认同清洗的说法,或者说织信长已经打算大大削弱光秀的影响力。毛利家当时实力强大,而且有众多贤臣辅佐,连秀吉都没有办法,光秀去了能起多大的作用?况且秀吉是个心计颇重的人,他认为光秀是妨碍他上位的人物,甚至可能认为这是信长的一种默许。所以秀吉较大可能以各种借口派明智光秀军攻打最强的敌方势力。

信长如此逼迫光秀,难道就不怕光秀造反吗?在当时大好形势下,信长或许认为即使光秀造反,也会不敌织田家的势力。被逼至死路的光秀为了求生,当信长的过分自信滋生了大意的时候,选择进攻防守薄弱的本能寺,企图改变被动的态势获取一线生机。本能寺之变后,光秀不敌织田家其它势力的联合攻击,最终兵败被杀。或许,对光秀来说,与毛利家死拼和与织田众将死拼并没有多大区别。稍微不同的是,一旦后者成功,光秀获得的各种利益要远远大于前者。又或者,时年55岁的光秀只是不想落得被放逐的下场。

如梦又似幻

2011年11月1日 没有评论

近两个月来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书,没有坚持写中国哲学史的读书笔记。这或许是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吧。对中国古代经典思想了解越多,发现内心的困惑也变得越多。我无法感觉到快乐;奇怪的是,我很清楚,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减少痛苦。“人生五十年,如梦又似幻。一朝生于世,岂有不灭乎。”以信长公此句自勉。

分类: 心理 标签:

读《战时笔记》的一些感想

2011年4月20日 没有评论

这本小册子包括维特根斯坦在从军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笔记。从开始时对军旅的新奇,到对战争的恐惧和厌烦,维特根斯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每天的军旅生活和感想。在与一群“卑鄙的人”同事的单调乏味的工作中,他日益变得苦闷和彷徨。然而他每天抽空进行哲学思考,并从中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和坚持下去的信念。世界上非常有天赋的,思维敏捷的人数很多,而同时又能坚持不懈努力和忍耐孤独寂寞的人却是极其少数。只有这些人才能拥有真正光芒四射的思想和卓越的见识。维特根斯坦就是其中之一。我的学习方法应该有所改变了,不能一味放任思想犹如天马行空一般(有时酣畅,但回头总结时往往发现陷入空洞和单调之中)。我需要拟制长期的计划,并且确定时间和精力可以企及的较高的目标,然后再去认真去执行和潜心研究。之前没有这样做,或许因为心里存在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导致在行动上选择了一种放任自我的逃避方式。对我而言,信马由缰的状态将很可能导致在短期内出现自我厌倦甚至是弃世的心理。我要做的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必须要调整思路了。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2011年3月23日 没有评论

在公司里流传一句“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仔细想想十分有趣。首先看看“事”是什么,我认为这句话中的“事”可以对等看为是“人”,也就是说题目的命题和“别太把自己当人”是同等的。有趣的地方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先看看两个极端。“别把自己当人”,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的,因为毕竟在感性世界中确实是以人的形体存在,和各种各样的人去交往,如果“不当人”了,那生活还有意义么?“把自己当人”,好像说这句话之前,自己已经不把自己当“人”一样。再回头看看“别太把”,这个“太”字用的太妙了。即承认是人,又要否定自己,做人难,所以一个”太“字做了承认和否定达成妥协关系的中间人。能把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两面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中国词语高超的智慧。可是妥协的结果是什么?一个似人非人的怪物!原命题大多时候在引用时,说明的是另外一个含义”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可是最近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中,原命题被还原成其文字组成的本意,”不要太在乎自己的兴趣和看法“,不要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在被当成人之前,还不是一个人。是否是人,不是由你是否是人的本质来决定,而是用了社会的标准来评定,如果”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么势必会侵犯别人的思想和利益,而为了完全不侵犯别人的思想和“利益”,就得放弃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只有这一条路吗?放弃了,那么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做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我认为这种人多数是是非不分的,没有创造性的。公司要发展,除了良好的企业组织和严明的纪律外,员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最大的财富。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当回事“,那么这个公司一定会是生机勃勃,有大作为的团体。如果每个员工抱着”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这个公司的暮气已重,员工都是混日子求温饱遇事明哲保身,公司距离失败也不远了。

分类: 心理 标签: , ,

“快乐”的妥协

2011年3月20日 没有评论

李贽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其中的过程又充满了种种痛苦。一个“等”字是多么的无奈和绝望?有些积极的人说“我们要活的精彩”,他们拼命的工作,积累大量的财富,四处去旅游观光,这是不少人的理想之路。我也曾这样想过。可是我发现思想一旦有所超越以前的观念,自然而然的会对以前定义的幸福和超越的体验做比较。真实的自我好像更多体现在这种超越中,我在否定这个世界;而我成长的环境和现在所处的思想氛围,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宣扬“努力即有回报”,这种观点有着中国的伦理观的强大支持。我看到了更高更有趣的地方,但是跳不出现有的圈子。在挣扎中这两种观念互相妥协,变成大多数人讲的“顺势而为”。总是压抑自己的内心,偶尔在些许空隙中透透气,编造一些虚假的理由来为自己营造一种所谓的现实的“简单的小幸福”,这种幸福即使真的有,也是非常支离破碎的。在这种悲观中,又不得不去“积极生活”和“努力工作”,为得是能演好伦理系统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角色,并将这种角色传承到下一代。这是一种真正的悲哀。人把神赋的灵性都花在碌碌无为的日常生活上,变得冷漠,懒惰和残忍。佛教说,要抛弃世俗所有的一切;印度教则宣称,按照神的安排去生活。我无法抛弃现有的一切,也无法总是按照“神的安排”和伦理去生活。闭上眼睛,我感觉不到快乐,睁开眼睛,我看到的都是痛苦。近一两年来,我时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在表述某事时,不知道用真正的想法去说明,还是用惯用的世俗的漂亮话去修饰,时时语塞。这种堵塞,是源于思想上的。总有另外一个我,好像在观察着说不出话的我,不断地嘲讽和讥笑。而我,除了片刻的脸红后,不得不继续戴好伪善的面具去“积极”生活在这痛苦的世俗中。

分类: 心理 标签: ,

李自成与宁武关屠城

2011年2月18日 没有评论

位于晋北的宁武关,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背靠芦芽山,东南面是忻州盆地,北面是朔州盆地,西面是晋西高原。如果占领了宁武关,可通过朔州盆地直指重镇大同,或者东南而下占领忻州盆地攻击太原。如果讲防守,那就是说要守住太原或大同,宁武关是绝对不能丢的。这些是我通过谷歌地图的分析结果。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朝成化三年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边防考》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世。”后来明朝历代皇帝均在此处囤积重兵并且逐年屡次加固城墙。山西地貌多山,可以耕作的土地较少,且集中于几个盆地地区。古代的游牧民族想要掠夺这几个相对富饶的地区,往往也要竭力先攻占领宁武。宁武重要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它具有异常悲壮的传奇色彩。

李自成在甲申年初的山西战场所向披靡,对手要么主动投降,要么是不堪一击。而在宁武关,李自成遭遇到守将周遇吉最顽强的抵抗,破关时李闯军队付出伤亡十万多人的代价。在俘虏周遇吉后,李自成命令将周挂在旗杆上乱箭射死,另外将周妻刘氏二十多位女眷一并烧死。最后李自成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宁武关遭遇灭顶之灾。一向以收买民心为主的李闯部队,为什么执意要选择野蛮的屠城?难道只是因为李自成当时的愤怒吗?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李自成的军事力量处于其巅峰时期,而突然遭受如此顽强的抵抗,还损失惨重,这些事情降低了军队的士气和心气。屠城可以作为一种在最短时间内使军队心态突然再次冲向高点的有效手段。杀人的快感可以让士兵们变得更加嗜血和凶暴。李自成这个时候已经决定要进攻北京,他需要保持战斗力不能下降。其次,屠城具有武力恫吓的作用,告诉其它的反抗势力,如果不合作,那么将得到毁灭性的下场。连宁武关这样的硬骨头都被毁灭了,说明李闯军队天下无敌,其它的明军必须得好好掂量自己。再次,据《明季北略》中记载“(闯)贼集头目计曰: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了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李自成军队内部一部分人担心其它各镇的明军倘若都像周遇吉部这样殊死力战,那么按原计划攻打北京将非常艰难。假设李自成听取撤回陕西休息的建议,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形?各镇的明军马上会知道李自成攻打宁武关消耗巨大,可以集结发动反扑重新夺取宁武关。这个是李自成最不愿看到的。当时李闯军队如破似竹之时,已有部分的明朝兵将投降。这些人都是墙头草,唯有李闯不断胜利才能压住这些人,否则待到形式一变,这些人又会重新投降明朝攻击李自成军队。可以说,这是一群“欺软怕硬”的明朝军队。和明军作战多年,李自成非常了解这点。他没有退路,除了向外部表现得更为强硬,屠城就成了他方便的选择。客观的讲,效果还真的不错。后面的大同,宣城,居庸关各个军事明军重镇均不战而降。李自成部队到北京时人数不甚至足两万多人,据李天根在《爝火录》中记载:“贼破京城,兵不满二万,而孩子居其半”。因为太监和明朝官员的主动开门投降,才能这只“小股部队”占领了北京。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李自成在北上进攻的赌博可谓大获成功。为什么连宁武普通民众也不放过呢?李自成不怕在“迎闯王”的百姓中造成负面影响吗?我认为,宁武关从成化以来,屯军和住民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甚至可能战时是兵,闲时是民那种双重身份。李自成无法逐一去识别,更担心这些人在李自成离开后再次聚集反叛,所以用了一劳永逸的法子,全都杀掉,不留后患。李自成和他农民军队,有积极和辉煌的一面,但是在宁武关的屠城是野蛮的,表现了当时他们思想中的劣根性。《罪唯录》中提到,李自成攻入北京时的两万军队中,还有很多缺胳膊少腿的士兵,据说就是在惨烈的宁武之战受伤的。虽然后续有其它部队陆续进驻北京,但是李自成的嫡系精锐部队由于在宁武之役消耗严重,在一片石战役中无法抵抗吴三桂和满清的联军。我认为李自成能占领北京是非常幸运的,而赌博不可用永远那么幸运,当李自成在占据优势时没有能审时度势,失去将优势转为胜势的机会,那么后面就难免为此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李自成后来在潼关兵败后,退走河南邓州时再次大开杀戒。邓州县志记载“自成败奔邓州,弥漫千里,老弱尽杀之,壮者驱而南下,留精兵三千平城、塞井灶。自武关至襄、汉间,千里无烟。”再后来,当李自成在通山县被杀后,他的军队打着“为皇帝报仇”的旗号“毁戮四境,人民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无宁宇”。李自成和他的军队的杀戮习性,确实更像是一群横蛮的土匪,而不是真正想“劫富济贫”的农民军队。试想,受尽明朝酷吏压迫,颠沛流离过着日子的流民,突然发现他和他加入的群体具有强毁灭性的能力,其间的巨大心理变化势必会使得以流民为主的李闯军队有时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无法相信的野蛮行为。这是把双刃剑,李自成可以利用这种残暴去实现军事上的胜利。残暴一旦有了开头,再想收住和控制就变得非常难了。在北京的追账助饷,是这种残暴特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些都加剧了李自成的失败。